寺山的传说 文丨杨承岐
寺山,是我的家乡村西北的一座小山,海拔不到300米。与其说是山,倒不如说是一座高坡更为确切,在行唐县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芳名。虽然不高,由于身体原因,我一直未能达到“身临其境”的目的。不过从老人的讲述、同伴儿的描述和我每天上下班从它身旁路过时的仰望中,我早已熟悉了它的英姿。
寺山,虽然名不见经传,未载入地图,却因一处古迹遗址和半山腰红南渠遗址而驰名全县。
据说,寺山顶埋有一座公主坟,老辈儿人曾见过一个残缺不全的八棱石碑,记载着公主生平和“挖了公主坟,灭了行唐人”的偈语。由于年代久远,沙土淤积,古辈千年人们都说不清公主坟的具体位置,我们这一代人也未亲眼目睹过八棱石碑的芳容。
相传,很久很久以前,也说不清是哪个朝代,我们村西北的缶山、寺山和躲山是连在一起的,山上地势平坦,中间有一个不小的湖,被一个叫做行唐王的诸侯占据,他在山上屯兵戍边,建有行宫。这位行唐王治国有方,兴修水利、发展农耕、爱民如子,把个不大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。国富民强,老百姓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,遭到不少邻国的妒忌。它北边一个比它强大得多的诸侯国欲将其吞并,屡屡派兵进犯,他国小兵寡,忍气吞声。
时间长了,他实在忍不下去了,决定举全国之兵去决一死战。临行前,他对自己唯一的爱女嘱咐道:如果明天天黑前我能回来,就是打胜了,今后国家就太平了;如果明天天黑了我还没有还朝,就是我战死了,你就隐姓埋名,自逃活命去吧!
到了疆场,行唐王据理力争,陈述厉害,说得那位国王哑口无言。最后两家讲和了,订立了睦邻友好、互不侵犯条约。邻国国王置酒庆贺,直喝得天昏地暗,不记时光,一直喝到第三天黎明。
再说公主自行唐王走后,心急如焚,坐立不安,一直等到第二天天黑,不见父王还朝。想必父王已经战死疆场,万念俱灰,投湖自尽。
第三天黎明,忘乎所以的行唐王忽然想起和公主的约定,赶紧起兵还朝。回来后四处寻找公主,不见踪迹。有人在湖旁看见了公主的一只绣花鞋,回来报告了行唐王,行唐王回忆起了他与公主分别时的情形,悟到公主肯定见他在约定时间内未能还朝,以为他已经战死,因而跳湖自尽。他追悔莫及,昏倒在地。醒来后像一头发疯的雄狮,抽出宝剑把山头一劈三半儿。湖水流干,显露出公主的尸体。行唐王举全国之力在处于最北边的寺山厚葬了公主,陪葬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。为防后人掘墓,他在墓室石门上设立机关,安装了许多飞刀飞剑,并在墓碑上镌刻了“挖了公主坟,灭了行唐人”的偈语。从此就有了缶山、寺山、躲山三座相邻的山岗。
这个传说究竟是确有此事,还是一些人闲来无事的凭空杜撰,已无从考证。1958年大跃进,县里开挖红南渠欲把红领巾水库的水引进县城,渠道要在寺山半山腰经过。隆隆的炮声惊醒了沉睡千年的公主,人们在炸飞的碎石中看到了“挖了公主坟,灭了行唐人”的偈语,旋即行唐、新乐合县,几十万行唐人一夜之间变成了新乐人。后来大跃进热潮降温,上级领导发现红南渠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工程,停止了红南渠的开凿。接着国务院发布政令,取消行唐、新乐合县,几十万行唐人又变回了行唐人。通过这件事,全县人对这个传说更加深信不疑。
提示
本平台刊发或转载的作品,只是为了传播,并不代表我们的观点!
(本文图片源自网络) 责编丨刘玺娜 复审丨徐静媛 校对丨王 君 诵读丨杨 洁 制作丨张朝青
点下面链接,看作者更多精彩作者简介杨承岐,河北行唐人,身有残疾,大专学历,副主任中医师,退休干部,拔点人才。出版中医专著八部,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两项、荣誉称号四项;名载《行唐县志》《石家庄市科技志》。百余篇学术论文、诗歌、散文、小说散见于报刊网络并多次获奖。现为《闲泉文学》编委、责任编辑、宣传部主任,龙溪文学会会员。
诵读者
雨娘 原名杨洁,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、中华诵读会会员、中国傩戏学会会员、中国音乐家协会戏曲声乐研究会会员;江苏省导演学会会员、南通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;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联驻会副主席。
|